返回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葛老师文综经典题剖析

    
新高考文综历史学法和满分指导
                   ——葛老师


        新课程高考历史试题重视对学科主干知识、学科能力和思想素养的考查,鼓励同学们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试题能力立意非常清晰的背景下,为进一步提高复习备考的有效性,加强对复习路径的研究与选择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围绕主干知识,突出能力立意
        试题考查固然是以能力为主,但是能力的考查也需要以一定的知识为依托,同时,知识本身也仍然是考试测量的一部分内容。因此,在复习时首先要确定学科的基本知识点。在划定学科主干知识时,不宜过细,而应是最基本、最核心的知识,一般涉及到历史概念类、阶段特点类和时事热点类。
        1、历史概念的阐述要注意其内涵的精确和外延的完整。
        历史概念一般都集中在教科书的具体章节里,如分封制、郡国并行制、重农抑商、海禁、中体西用、土地改革、五年计划、光荣革命、重商主义、自由主义、世界工厂、垄断组织、大萧条、斯大林模式、福利国家、美国的新经济等。
        2、关于历史时期的划分和阶段特征的整合。
        例如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文明继续发展的阶段,政治上的九品中正制,经济上北魏的均田制和南北朝的灌钢法,文化上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的形成,推动了书画、文学等艺术的发展。再如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区别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历史阶段,又可以分为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国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可以分为过渡时期、全面建设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徘徊时期和改革开放新时期。
        此外,在处理教材主干知识时,也要注意克服思维的惰性,应主动地去发现问题,以提高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例如文艺复兴是人类的一次精神涅巢,是人类对自身认识的一次观念上的破茧。那么文艺复兴为什么要借助“文艺”呢?除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外,有没有其他的因素呢?艺术作为传播观念的一种手段,与学术相比,具有无限的穿透力、震撼力、感染力。学术是为同行的,艺术却是为公众的。没有文艺,哲学观念就难以变成大众所认可的价值观。只有学术,没有文艺,是不会有文艺复兴的。再如,“欧洲文艺复兴的发源地在意大利是绝非偶然的,它是由其深刻而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所决定的。”对此,应如何理解呢?欧洲文艺复兴产生最根本的原因是发达的商业,即市场经济的萌芽。文艺复兴因市场经济的萌芽而起,又服务于商业文明。文艺复兴不是孤立的,没有市场经济,文艺复兴不过是句口号。通过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相关要素的挖掘与解读,我们就能够很好地实现从纯粹的知识记忆到追求能力立意的转变。
        二、贴近时代生活,培养人文素养
        历年历史高考试题都不刻意回避社会热点,例如20 1 2年江苏高考历史试卷就充分体现了古为今用、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浓厚气息,具体涉及到选官制度、福利政策、日本加快向“政治大国”迈进的步伐、关于公平与正义话题的梭伦改革、和谐社会等,旨在引导同学们适度关注时代主题与社会热点。基于此,对于一些与时代脉搏相关联的历史文明成果,在复习时都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热点问题,它们并不是瞬间形成的,而是有着各自的历史渊源。试着从历史回到现实,再从现实追溯历史,把已有的知识体系融入到历史与现实之中,从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维度去考察问题,由此就会点燃思维火花,学会从更深、更广的视角去思考问题。例如有新闻报道“2012年9月6日,河北泊头火柴有限公司举行资产处置拍卖会,最后一批设备被拍卖,这标志着亚洲最大的火柴生产厂家彻底走进历史。泊头火柴前身为泊镇永华火柴股份有限公司,始建于1912年,改写了国人依赖‘洋火’的历史。”在复习近代中国民族工业曲折历程时,不妨以“火柴的黄昏”为主题切入,在寻找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的过程中实现思维的创新:“作为百年老店,积攒下来的不只是历史的气息和岁月的沉淀,更要有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我们要学会从学科内容中提取那些最有利于我们认识现代社会的历史知识,善于寻找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从而实现从单一的历史考试复习向追求综合人文素养的转变。
        三、体现史观引领,鼓励思维创新
        近几年的高考历史试卷更为注重对历史方法和历史理论的考查,尤其是新史观的应用。高考历史命题专家曾明确指出,历史学科的命题原则之一就是涉及学术界研究的前沿问题,反映主流史学理论、史学观点和现代意识。
        由于研究者的立场不同,研究的方法、角度迥异,以及史料的选取和运用上的差别等,产生了不同的史学观念,包括革命史范式、现代化范式、全球史范式、文明史范式、社会史范式等,这有利于我们多角度、多视角的认识历史问题,有利于思维创新。
        四、遵循课程观念,强化学科素养
        新课程高考注重“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这实际上体现了新课改课程观的基本要求,即从以教材为中心向以课程为中心的观念转变。在考查内容的选择上,既重视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又重视考查素材的广泛性和趣味性。例如2012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第25题:
        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映出当时    (  )
        A.对僧人爱憎交加的社会心态      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
        C.中国文化的地域性浓厚          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试题以“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入题,借助生活化、多样化的素材,考查了古代中国  的文学艺术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答案选D。我们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材料呈现,如历史著作、图片、画报、漫画、柱状图、人物言论等,进一步丰富历史复习,力争使单调的  复习过程变得丰富起来,在发挥主体作用的过程中实现学科素养的培养。
        表面上看,历史教科书上的内容都是一些“旧”事,但历史复习绝对不能因循守旧,唯教材是从,什么都以教材观点为依据,不敢逾越雷池一丝一毫,这完全违背新课程理念。与某些学科相比,历史复习似乎更能出“新”意。首先,历史选材可以出新意;其次,历史阐释可以出新意。当然,在选取“新材料”、创设“新情景”时,还应注意一些问题,如要与学科主干知识相关联;不能用臆想代替历史的真实;切不可随意戏说历史,不要纠缠于一些历史的枝节等。
        除此之外,同学们还应主动构建若干复习主题,如在确定主题时,应更多地关注该主题的社会价值,如从现代化的角度研究中国近现代史;从革命、探索、发展这三个阶段的发展演进来认识中国百年历史。还有西方民主政治的演变,市场经济与贸易保护主义,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模式,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主权问题,民族主义的利与弊等。通过主题构建,既可以加深对历史事件的认知和感悟,又可以提升对信息的整理、归纳、概括的能力。

文综世界史考情探究

                    

   一、考情综述

    新课标已实施多年,新课标地区高考也已基本成型。透视近几年新课标世界史部分的主观题,它们有以下几点突出的特征:

    1.以综合性试题为主流,重视大跨度知识的整合。

    新课标最大的一个亮点是它的专题特色,加之现在许多省市的高考实行文综考试的模式,因此在试题的命制上,世界史主观类试题大多采用了综合题形式,把多个知识点融合在一起进行多角度、立体式的考查,如北京文综卷2011年“国家的演变历程与丰富内涵”题,2012年“水与东西方人类文明进步”题;2012年浙江卷“东西方人类思想解放”题和“东西方多国资产阶级革命”题等,都很有代表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备考中要打破各本教材、各个专题的限制,对古今中外的知识进行大跨度重构,加强专题类问题的归纳和总结。

    2.以新史学范式为统领,重视问题的新视角观察。

    新课标《考试说明》指出:“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历史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和观察历史问题已是学界的共识,但以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为代表的新史学范式,也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历史教学和试题命制中。如2011年天津卷“古今中外民主政治发展完善”题和“近现代全球化及双重影响”题,2012年山东卷“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的两种新的经济运行模式”题等。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备考中要引入新史学范式,以新史观为牵引,串联和归纳古今中外的庞杂知识点,形成新的知识网络,并训练熟练地运用新史观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3.以探究性问题为触点,重视史学论证能力考查。

    历史从来就不是平面和单色系的,对历史现象和问题的观察思考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会有所不同。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创造多样化、开放性的环境,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新课标试题的命制上,不少试题对此作出了尝试,特别有代表性的是2010年全国新课程卷“阐述对恩格斯‘历史前提’认识”题,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题,2012年江苏卷“萧公权的康有为研究”题,要求同学们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此类试题带有很强的探究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分析探讨时视野开阔、思路活跃,不可一味按传统套路和思维模式思考,要有创新性甚至个性化思维观念。

    4.以接地气的问题导引,重视历史与现实的关联。

    近年历史试题呈现出一个明显的变化,注重从微观层面观察和认识人类历史的发展变化,关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多样化现象与问题,切入点小而微,贴近现实、贴近生活,地气儿较足,如2012年广东卷“社会变迁中人们日常生活的变化”题和“科学、民主等词语和概念的变化”题,江苏卷“西方国家的福利制度”题,北京卷“发展经济、改善民生”题。此类试题给主观题的创设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也丰富了历史试题的内涵。

    、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1.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和扩展。就这一范围内的问题要关注:①英、美、法、德四国确立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标志、主要途径,及其代议制的典型特征。②四国代议制在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等方面的规定,及各国间的异同点。③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发展与启蒙思想、工业革命间的关系。④民主政治的确立对社会发展各领域带来的影响。⑤近代民主政治与古代希腊文明、罗马文明之间的关联,以及与近现代中国民主政治的关联。

    2.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呈现出两点明显变化,一个是两极格局由形成走向瓦解,另一个是多极化趋势由出现到大大加强。在这一范围内要明白:①两极格局中美苏的对峙既是意识形态领域的对峙,又是国家利益的争夺与较量。美苏之间的对抗主要表现为推行冷战政策和争霸措施。②美苏两极对峙的影响是双重的,客观上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不仅给美苏两国,也给广大发展中国家带来了一个较长时间的发展期,中国改革开放即是一个明显的例证;另一方面也给局部地区带来了战争与动荡,危及多国安全与发展。③多极化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有利于抵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两极格局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多极化格局的形成,多极化还是一条需要国际社会各方力量共同推动的漫长道路。

    3.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潮流。经济全球化可以追溯到新航路开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拓展了全球化,二战后全球化程度大大加强。在这一范围内要了解:①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两次工业革命是促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几个重大推动力。②西方国家既是早期世界市场的推动者,又是这个市场的最大获益者。早期世界市场的形成伴随着血腥地侵略与掠夺,同时也客观上推动了整个世界的文明进程。③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向着体系化、规范化、制度化方向发展。布雷顿森林体系、关贸总协定、世贸组织的建立,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蓬勃开展,都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④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要面对挑战,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4.现代经济的发展模式。各国的国情不同,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面对的问题不同,所以各国都选择了有利于自身经济发展的模式或机制,最有代表性的经济模式有苏联的斯大林模式、罗斯福的政府干预经济模式、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这几种代表性模式各有优势和特点,斯大林模式有利于集中力量加快工业化建设,完成国家的重大建设任务,但忽视了经济的协调发展和民生问题;罗斯福的政府干预经济模式综合了自由市场经济与国家政权宏观调控的优势,有利于国家渡过危机,加快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也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赢得了机遇;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是对生产关系的优化调整,综合了市场经济、政府宏观调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更有利于生产力的进步和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兼顾了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

    5.西方的几次思想解放运动。人文主义是西方几次思想解放运动的主旋律,要明白:①人文主义始终不变的内涵:倡导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地位、作用、价值、尊严,追求平等、自由、幸福;同时,要知晓不同阶段人文主义思想的变化,如启蒙运动时期增加了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天赋人权、人民主权等新的内容。②人文主义精神及其政治构想是推动近代西方政治变革的力量源泉和理论基础,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推动了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的发生发展。③西方启蒙思想与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在兴起的时间及反封建专制上有相近之处,但在兴起原因、思想内容、社会影响等方面两者差异极大。西方的启蒙思想要比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明显胜出一筹,显得更为系统成熟。

 

                     多角度巧解历史选择题

                                                                        葛老师

    历史学科的备考难度大,不仅体现为高考试题考查内容的丰富庞杂,而且体现在历史学科知识丰富的思想内涵上。结合高考试题从不同角度谈谈如何提高复习效率,以期对同学们有一些帮助。

    一、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把握学科思维方向

    1 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Ⅱ)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这表明    (    )

 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     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C. 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同学们正确理解材料,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材料把小说称为儒、释、道三教之外的“又一教”,并“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旨在说明小说通俗易懂,流传广泛,并结合材料中“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得出城市经济的发展,导致市民阶层的壮大,从而推动了小说这类世俗文化的发展。故本题选C项。

    我们可以利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解答这道高考题。结合历史知识可知,明朝以来,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市民阶层扩大,他们对世俗文学有迫切的需求。这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很容易就能选出正确的选项。因此,在复习中我们要拓宽视野,增强理论修养,学会利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解决历史问题。

    二、充分发掘地图信息,全面理解历史过程

2 2013年江苏卷)历史地图是展现前人活动与地理空间结合的重要史料。观察地图,理解准确的是  (    )

   A.冷战风云笼罩,造成分裂与对抗  

   B.柏林被分区占领,局部热战出现

   C.美苏操纵欧洲,北约与华约对峙

   D.德国实现统一,西欧走向联合

   【解析】 本题考查同学们对地图信息的解读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我们解题时可以从地图中找出关键信息:1945-1949年,德国被四国分区占领。战后形成美苏冷战格局;1955年华约成立,美苏两极对峙格局正式形成;德国在该时期被分区占领,最终导致德国的分裂,而其统一是在东欧剧变时期,故BCD项表述错误。因此,本题选A项。

    我们知道,历史事件都是发生在一定的地域内,受一系列地理因素的影响,“史地不分家”,全面理解一个历史现象必须要充分地考虑相关的地理因素。如果我们在复习中能够加强时空观,特别是学会从地图中去挖掘信息,遇到类似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三、理解传统文化,提升历史学科能力

    3 中国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称作“五德”。每个朝代在“五德”中都有相应的次序。曹魏被定为“土德”,通过“禅让”代魏的西晋应为  (    )

         A.金德      B.木德       C.水德      D.火德

   【解析】 本题考查了五行学说在历史解释中的运用。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古人从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他们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构成的,在不同的事物上有不同的表现。五行有相克、相生的顺序。相生的顺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的顺序是: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这就是所谓的万物相生相克。根据土生金的顺序,故选A项。

    我国古代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历史高考中很有可能会涉及对此类知识的考查。因此,同学们在复习中要强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这也与现今弘扬国学的氛围相呼应。

 探究2013高考辩证法的考察角度

                                   葛老师

    唯物辩证法是《生活与哲学》模块中极为重要的内容,它可以帮助同学们掌握观察事物、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培养同学们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013年高考政治试卷中很多省份对该内容进行了考查,现作如下归类剖析。

   一、“定点单项考查”

1.所谓“定点单项考查”,即命题者对唯物辩证法部分某一个原理的具体考查。

重点考查的原理有: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常见题型为选择题和简答题。

    1  2013年上海卷)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下列情形符合“同一性”的是    (    )

    A.矛盾着的双方呈现相互分离的趋势

    B.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

    C.矛盾着的双方既统一又斗争推动事物发展

    D.对立着的矛盾双方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

    解析  同一性和斗争性作为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A项是指斗争性,BC项与材料无关。

    参考答案D

    22013年海南卷)历史上,海南曾因地处边陲而被视为“化外之地”;在明代,海南因航海和卫戍的需要而受到重视,被称为“南溟奇甸”。改革开放以后,海南地位空前提高。在国家发展战略布局下,海南成为全国最大经济特区。海南人民努力把海南建设成生态示范省、国际旅游岛。海南的发展历史揭示的哲学道理是    (    )

    ①部分制约整体,部分的发展对整体的发展起主导作用②部分的功能之和构成了整体功能,部分的发展就是整体的发展  ③整体统率部分,部分的发展服从和服务于整体④只有在统筹全局的前提下发展好局部,才能实现整体目标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在国家发展战略布局下,海南成为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说明部分的发展要服从和服务于整体,要在统筹全局的前提下发展局部,实现整体最优目标,③④正确:整体处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①表示部分起主导作用,说法错误;整体由部分构成,但整体和部分有着区别,不能把部分的发展等同于整体的发展,②错误,含有①和②的选项排除。

      参考答案】D

    32013年安徽卷)三年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完成了“三年见成效”的主要目标任务,成为推动安徽崛起的重要增长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节选)

      初显示范效应

    示范区在承接生物、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过程中,创新机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不断探索科学承接、绿色承接和创新承接的新途径、新模式。到2012年底,示范区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安徽省的比重近八成,已成为安徽经济发展的“领跑者”。

    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分析示范区承接战略性新兴产业转移做法的正确性。

   【解析】  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中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从示范区中获得的经验,可以指导其他地区,这就要求我们解题时把二者统一起来,要从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再用普遍性去指导特殊性。也就是说要正确认识事物,必须遵循由特殊到普遍,再从普遍到特殊的认识过程,坚持共性与一个性的统一。

    【参考答案】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要做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示范区通过探索承接战略性新兴产业转移的新途径、新模式,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经验,指导其他地区承接战略性新兴产业转移,不断提高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

    2“定点单项考查”类解题方法指导

    唯物辩证法部分考查单个原理题多为甲乙两个概念辩证关系的问题。如“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等,如何把握和回答这样的问题呢?答题技巧是“一说甲”、“二说乙”、“三说甲和乙”。比如2013年江苏卷第34题,“运用矛盾基本属性的知识,说明如何认识城镇化进程中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的关系。”“一说甲”即从城市文明和乡村文明的区别说明两者的斗争性;“二说乙”即从城市文明和乡村文明的联系中说明两者的同一性;“三说甲和乙”即我们在城镇化进程中应将推进城市文明和呵护乡村文明有机统一起来。

    二、“平面覆盖考查”

    1. 所谓“平面覆盖考查”,即命题者对唯物辩证法部分某一板块的考查。重点考查运用唯物辩证的联系观、唯物辩证的发展观、唯物辩证的矛盾观来分析材料。

    42013年山东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节选)

    中华民族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五岳独尊”的泰山、“水墨落纸如雨入沙”的宣纸、“功深熔琢,气无烟火”的昆曲……许许多多的文化遗产带着历史的体温成为我们的文化基因,使我们成为我们,让我们懂得未来的方向。

    文化遗产可以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发。但有些地方开发方式单一,缺乏特色;有些地方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打着“保护”的旗号过度开发,使其在“保护”中慢慢失去体温,失去未来。

    根据材料,运用矛盾的相关知识就如何合理开发文化遗产提出两条建议,并说明其哲学依据。

    解析  此题考查同学们对矛盾观中相关原理的理解与运用。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其中原理有:①矛盾就是对立统一;②矛盾具有普遍性;③矛盾具有特殊性;④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⑤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合理开发文化遗产应根据各地文化遗产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方式,可见矛盾具有特殊性;在开发的过程中人们发现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可知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在开发的过程不仅要保护,而且要以保护为主,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2009-2017 郑州业兴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葛老师高考培训中心 联系人:王老师 电话:0371-63850070
手机:13623825070 邮箱:2258008164@qq.com 地址:文化路联盛大厦三楼 邮编:450000